人生一串_第二百三十九章 花会说诗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三十九章 花会说诗 (第3/4页)

老容城,在北门那一块,最好了。”

    ??大家都不说话,都想多听听葛老师。当年,他们也许不是好学生,不是学校的骄傲。但是,那毕竟是他们的青春岁月,听着葛老师的声音长大,那是多么真实的回忆啊。

    ??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。”葛老师刚刚感叹出这一句杜甫的诗句出来,就有身边的人,开始一齐朗诵了起来。那容城土话吟诵诗圣的诗歌,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。那是他们中学时课文里的诗句,那是当年葛老师亲自教的,他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背诵。

    ??想不到,几十年后,大家早已成了祖父祖母的时代,居然又找到了重新回到青春课堂的时光。不知道是感叹悲伤还是回忆激情,反正,能够背诵的,都跟着和了起来。

    ??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。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。少壮能几时,鬓发各苍。访旧半为鬼,惊呼热中肠。焉知二十载,重上君子堂。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怡然敬父执,问我来何方。问答未及已,驱儿罗酒浆。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主称会面难,一举累十觞。十觞亦不醉,感子故意长。明日隔山岳,世事两茫茫。”

    ??这里居然变成了一座课堂,在这个著名的亭子下,一群白发老人,跟着自己几十年前的老师,一起再诵这首诗时,那种情绪,让所有人都受到了感染。

    ??那位王女士,突然挤出人群,跑到一边,低声哭了起来。她在想,自己那早逝的父母,还有人记得啊。而自己延续了他们的长相,还有活着的人,能够记得这个基因的传承,记得那门手艺,那个鱼丸,那个养育了全家的生意。如今,真是世事两茫茫了。

    ??最伟大的文学,总是能够直接打动人心的。杜甫被称为诗圣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功夫,也不仅仅是因为他记录了当时的历史。更重要的是,他记录了中国从内心中最深沉的基本情感。

    ??我们的情感,从来没有改变过。哪怕三千多年前的诗经,那里的人物情感,我们仍然感到亲切,穿越三千年风雨变化,人的性情没有改变,这就是文化传承,已经进入习惯进入血液进入我们对生命的一切理解。

    ??而此时,这些几十年前的师生,在感叹人生变化无常时,却保留着那永远不变的情怀,这就是文化的成功。而文化传承的成功,是葛校长永远的无形勋章。

    ??“哎呀,我说不要跟着我这个老头子了呢,你们非要跟。把人家小王都说哭了。”

    ??“我们想听,葛老师,我们就想听你讲课的声音,我们人虽然老了,但还有当年那颗年轻的心。”

    ??“对啊,葛校长,再给我们上一课吧。就是批评我们一下也行,让我们像当学生时那样。”

    ??下面纷纷要求,葛校长看样子,不是瞎说的。年纪大了的,加快青春,才觉得快乐。此时,为了留住葛校长,有人跑到公园管理人员那里,借来了一个小茶几,还泡过来一壶茶,瓜子什么的,放在葛校长面前。

    ??“你们这是要听书吗?我老了,声音不好,说不动了。但是,既然被你们这帮子小鬼抓住了,我不说几句,怕是跑不脱了。”

    ??大家都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??“这个地方,大家都晓得吧?”

    ??“晓得晓得,你总要上这一课的。反正每届新生来了,第二天,就得上这里,大多数,都是你亲自讲的。容城的历史,你说过,就在这东山上了。”

    ??确实,过去葛校长当校长时,把新生拉到这里上第一课,其实是让他们了解,容城人的历史,那些战争那些特产,更重要的是,那些著名的人,留下的足迹。这个亭子,往往是第一讲的开始。

    ??这个亭子上面有一个题记,是著名的苏辙撰写的,它是容城文化兴盛时期的见证,如果上面有一个阁楼,牌匾是黄庭坚亲自写的书法一样。在三国时期,这里是著名的都城。在北宋,当年最其名的四大高手,在这里集齐。他们影响着一代文化,流传着的故事,已经成为我们审美的习惯,人生态度了。而葛校长上这课,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热爱这个家乡,更是要,把这种文化习惯,让学生们传承。

    ??苏东坡、苏辙、黄庭坚、佛印。这四个名字,随便一个,都足人让人仰望一生。

    ??“厂长,你退休时,是什么级别?”想到不到,葛校长以这样的问题开关,把厂长吓了一跳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